叶茂中:带着争议和欲望特立独行
叶茂中
在中国广告业,和叶茂中的鸭舌帽一样成为标志的,是叶茂中做广告的方式。
老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无极4他是很多企业家的座上宾,客户总会慕名前来,但是他做广告的方式,在广告圈不太受人待见,也饱受非议。但叶茂中没有因此更改过自己的广告信条,20多年来,不管外界如何纷扰,他依然压低了帽檐,独自前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很多知识分子选择下海经商。20多年过去,当初下海的广告人很多已经销声匿迹,叶茂中是至今仍然活跃在第一线的广告人,他见证了本土广告公司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程,也见证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草根是如何成功的?
广告圈,曾有一股野蛮生长的力量,他们伴随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路走来,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市场中,披荆斩棘,荣辱与共。当我们在回顾那段历史时,眼前浮现出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峥嵘岁月。
在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叶茂中。在广告圈,他为自己树立的高度,不仅是做广告的方式,更有他独树一帜的自我营销的方式。“如果你到中国的县城,去问问那些做广告的人,有谁不知道叶茂中?”这不是叶茂中的狂傲,广告行业在整个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小的一个市场,他能在一个小圈子中成名,并且进入大众视野,这在广告圈也是一个异类。
有一种观点认为,叶茂中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勤奋。
1993年的那个夏天,在上海一个窄小的弄堂里,叶茂中几个月把自己困在这里,在稿纸上洋洋洒洒,写出了他日后的成名作——《广告人手记》。屈指算起来,叶茂中写书这件事已经坚持了25年。明年,他的《广告人手记》第六次改版。
在飞机场书店随便逛逛,都能在显眼的位置看到印有他标志性头像的书。他善于自我营销,这也是很多本土广告人的常态。在这一代广告人圈子里,个人符号非常明显,人们崇尚广告英雄,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的大LOGO。寻找一个传播的概念,在传统媒体,尤其是央视,作一次高密度投入的传播,就有可能缔造一个商业传奇。在一片盛世欢歌中,广告人们意气风发,靠着敏锐的眼光和敢拼的精神,从一个人的光杆司令做起,从一个平面稿做起,行走江湖十几年。
叶茂中自我营销的方式非常特别,他把自己做过的客户和案例都一一详细用文字记录下来,集合成书,对外传播。早在90年代初期,叶茂中就已经开始向《中国广告》杂志投稿,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的广告理论在20世纪80、90年代是很匮乏的,中国广告行业在90年代迎来一波创业潮。当时广告行业甚至还没有一部法律。对很多业内事物的界定都还很模糊,更不要说有大部头的理论专著。那个时候,中国的广告书籍或者杂志非常少。1981创刊的《中国广告》杂志,已经是开风气之先。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已经出版了营销界的圣经《营销管理》。包括《整合营销管理》等一系列的经典营销书籍,后来相继被中国台湾引入,被翻译成中文繁体版出版。很多大陆的广告人就是读着繁体字的营销理论,走上了广告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