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没人在搞海外代购,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有微信。
就我个人的朋友圈来说,有卖狗粮的,有卖奶粉的,有卖化妆品的……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自己很low,没什么“海外关系”,自从有了朋友圈,我发现我身边潜伏着很多有海外关系的朋友嘛,一时“赶脚”自己也“高大上”起来。
有一天,有个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问:如果我开始在朋友圈卖东西,你们会拉黑我吗?
我们这帮“损友”纷纷留言说:送东西就
不拉黑。
很奇怪,你能跟朋友一起逛街买东西,但是不能接受他在朋友圈里卖东西。
《销售圣经》的作者杰弗里•吉特莫就感叹说:“人们喜欢买东西,但是不喜欢被推销。”尤其是被朋友推销,“欢迎推荐,但是谢绝推销”。
2014年有个火到爆的概念:O2O。无论什么项目,都要贴个O2O标签。O2O就等于新潮时尚有前途,投资者翻一遍报告,几乎是没有O2O就算作传统行业。于是,美甲、家政甚至按摩、理发、餐饮都傍上O2O,争相上市呢。
我认识一个公司销售员,四处游说生活服务类商家做APP。我憋着一句话没说:满大街的二维码都没人扫,得多忠诚的消费者才会专门下载个你的APP呀!据说她生意还蛮好,真有很多小商家认为再不做APP,自己就要被淘宝们淘汰了。以己之短御人之长,专心做好线上购物做不到的线下体验不好吗?APP做得再花哨,就算你吸引到了客流,用时髦的话说,从线上导流到了线下消费,结果一进店门,服务还是一样烂,体验还是一样糟,还指望回头客吗?更遑论忠诚度,玩什么O2O啊!
随着生鲜电商衰败,O2O概念在2015年年初被打脸了。天使投资五岳天下的张志勇说:“我认为2015年O2O领域可能会出现很多死亡案例,比如从投资完毕的企业发展一年周期内,可能撑不到下一轮投资。或者资金消耗完毕,探索路径找不出来,就可能会死亡。”
且不说O2O,光看2014年有多少昙花一现的创业项目,就会发现如今的创业泡沫有多大。资本面前人心浮动,同时,互联网让创业门槛变低,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休学出来创业了。融资本来是创业的开始,但现在却被当做创业成功的标志被大肆宣扬。在融资——做好产品——吸引用户——把用户转化为钱的漫漫长路上,很多创业者往往死在第一步到第二步的途中。
与各类创业融资新闻齐头并进的各种新奇营销概念——前几年大家言必称“微营销”、“大数据”,一个个概念被生造出来,然后被疯狂消费掉。长江商学院教授陈歆磊就评价说:“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企业没有做实业的精神,只想近期利润,做企业像做股票,捞一票丢给下家赶紧跑。”
这个市场上没人想负责,投资人不为企业的未来负责,企业不为消费者负责,专家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信息爆炸太快了,昨天你说错的话,今天改口都没人发现。今天的消息还看不过来呢,谁有时间去翻旧账?大家都浮躁,隔壁老王养猪赚钱了,大家都去养猪;可是当隔壁老刘光靠张张嘴就赚钱了的时候,谁还有心思苦哈哈地养猪?
近几年我观察到的最有趣的现象是,搞互联网与搞投资的联手把搞传统行业给忽悠了。无极4我个人认为,作为不直接生产实体商品的行业,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只是优化,而非他们一直叫嚣的“颠覆”。如果你不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美好,我就不认为它有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吹出花来我都不信。
说到底还是要考虑需求。比如前不久接触的一个学习潜能开发的案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智能得分,从几千份课件中抽取并匹配出适合这个孩子的教材,就像老中医抓药一样。这带来两个难题:一是培养出能够“配药”的老师特别难,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老师一旦掌握了方法,跳槽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二是无法实现规模化和迅速扩张。在互联网化之后,所有课件编码上传,根据不同得分由电脑抽取匹配课件,老师一键化管理,成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我就是要用机器代替人,不让某个人、某类人不可代替。”学习潜能开发中心创始人兰紫跟我说。说实话,作为人,听到这话,我有点不寒而栗。效率更高、拥有大数据、高速运算、逻辑性更强的机器智能普遍代替人类这种未来估计不远了。我当时就在心里暗想:幸好机器智能还不会写观察分析稿——可是谁知道呢,也许输入一个公司足够多的真实数据,电脑就会给出投资建议呢。毕马威、麦肯锡们失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啊。
前几天看到蚂蚁金服理财事业部总监祖国明写的一篇文章,分析余额宝的前世今生。你会发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营销概念,一定是为解决问题而出现,为满足需求应运而生,这样才能让企业活下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学者汪丁丁在《盘旋的思想》里有一句话:“任何潜在的、能够改善双方福利的行为,都构成交易机会。”这个“改善双方福利”就是“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让我们一起来忽悠消费者趁机捞一票”。
当然,也存在着大量有交易机会,却因交易费用过高而暂时没有发生交易的情况,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也许生鲜电商是个不错的例子,事实上,它虽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但也不至于那么糟——只要它不是一开始就步子迈得太大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