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握200万元到全部归零,回乡务农创业者蓝宁只用了一年。
1996年出生的江西赣州人蓝宁是一个“果二代”,家里做脐橙生意。赣州以盛产脐橙闻名,而蓝宁的家乡寻乌县是核心产区之一。高中毕业后,蓝宁和父母一起走南闯北,积攒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
2016年夏天,蓝宁与两位中学同学合伙创业。他们从自家果园赊购脐橙,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店销售,通过街头拉人加微信、微信群发红包等方式进行推广。这一年,他们卖出2万斤脐橙,赚了1万多元。
随后几年,三人继续探索农产品电商。2020年春节,赣南脐橙线下销售受到疫情拖累,网购渠道却迎来爆发。仅一个季度,蓝宁团队的收入超过200万元。
但农产品市场天然的波动性,很快给蓝宁上了一课。
赚到第一桶金后,蓝宁寻求扩张规模,与当地一家大型果品企业合作,在赣州、南昌等地设立仓库,并拓展至沃柑等新品种。然而,2021年初水果丰收,价格大幅下跌;蓝宁以每斤2元进货,售价却只有1块多钱,囤货造成巨大负担。没过多久,他们就赔光了此前攒下的两百多万元家底。
不过,蓝宁团队并没有散伙。他们决定聚焦于柑橘类果品电商,并以拼多多为主要渠道。在蓝宁看来,“从2017年进驻拼多多,脐橙这项业务一直在稳步扩大。”在拼多多卖最熟悉的农产品,有助于增加成功几率。
同时,蓝宁也调整了管理方式,一方面要求团队“举贤避亲”,不收购亲戚供给的果品,甚至连自家果园的脐橙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细化分工,增设财务、采购人员,并向优秀员工授予股份。
收缩阵线、聚焦电商后,蓝宁的公司再度进入增长轨道,2021全年销售额大幅提升。今年寻乌县赣南脐橙的产量预计达22万吨,而蓝宁团队定下的销量目标是5000吨。
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起步顺风顺水,却又大起大落,蓝宁的创业经历是许多“农二代”的缩影。
根据拼多多《2021年新新农人成长报告》,近几年回乡务农的95后越来越多,从2019年的约3万人,快速增至2021年的近13万人。他们熟悉农业生产,能够调动本地资源,同时具备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管理方法,围绕农产品创业得天独厚。在农产品电商的助推下,不少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生代企业家。
不过,像蓝宁这样遭遇坎坷的年轻创业者,同样不在少数。尤其是水果、蔬菜等不耐贮存的品类,种植、采收、仓储、销售等环节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传导至整个市场,并影响每一位参与者。要想对抗这种不确定性,除了年轻人修炼内功、“打怪升级”,也需要更多市场主体主动行动,走向助农纵深。
以拼多多为例,今年第三季度,它在“农地云拼”和农产品零佣金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超级农货节、多多丰收馆、多多新匠造等营销活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网售效率,并帮助好产品向好品牌进化;同时,继续推进“百亿农研”专项补贴,并举办农研大赛等活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这是一场深入农业供给侧的数字化改造。年轻人和电商平台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打通了上行通路;如今,他们正沿着产品、品牌、产业和科研等维度,向着农业深水区前进。
年轻人回乡从事农业,首先面对的挑战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如何“稳赚不赔”。
山东济宁人张金鹏长期从事农产品电商,核心产品是大蒜。他曾向字母榜(ID: wujicaijing)坦言,这是一块挣得起、赔不起的生意。“我可以少赚钱,甚至不赚钱,这样我仍然撑得下去;但赔钱是赔不起的。”
作为拼多多大蒜品类的头部商家,张金鹏的公司已经做到相当大规模,无极4每年员工工资一度高达500万元。但今年以来,国内大蒜供给充裕、价格下行,张金鹏已经连续几个月亏损。
但与赔钱相比,新农人们更担心农产品收不上来、烂在地里。
四川蒲江的覃兆勇在拼多多经营一家主打猕猴桃的店铺,至今已有7年。他的蒲江四季果园跻身平台奇异果品类前十,并不愁销路。但今年8、9月份,四川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大批挂在果树上的猕猴桃面临过熟;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卖出,很快就会变质。
覃兆勇团队透露,那段时间果农凌晨两点起床,带队下地采摘,尽可能加快销售速度。同时,当地商务和物流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与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对接,加大供给量。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像覃兆勇这样面临困难的商家并不少;许多农户迫切需要抢时间,尽快卖出进入成熟期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