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网络上几乎每隔一个月都会出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以及近乎迷惑的“翻车”广告,它们有的像刻意为之,也有的可能是恶搞,像被全网声讨的全棉时代“卸妆吓跑歹徒”广告、蓝宝石脱毛仪广告、安踏擦边球广告、每一位全职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等等。这类型广告似乎没有要消弭的打算。
不久前知名香水品牌香奈儿因为一则户外大屏“广告”翻车。由于广告口味太重(一坨人类大号排泄物组合的LOGO形象),语言文字已经无法表达“广告”的“内涵”。那么正在建设文明主义社会的现代,为何这些“令人发指”或“令人发笑”的广告会屡见不鲜?下面来看。
翻车广告引起冒犯和争议
令人无语的广告各有千秋,“男性凝视”只要还存在,有关女性歧视、无极4色情擦边的广告仍会出现。还有有色人种、单身、未成年人、全职妈妈等等带有偏见、挤兑和恶趣味的广告,只要人性还在,就会不可避免产生争议和冒犯。
回顾上个世纪的一些广告,带有偏见的广告就已开始出现。像女士维生素广告“太太越努力越可爱”明显带有传统男权主义意味。还有些广告法尚未健全时期出现的博眼球、挑起群嘲的“胡说八道”广告,比如碳酸饮料广告“连婴儿都喝我们的产品”广告明显涉嫌违规,不过在那个年代却只是一个简单的调侃,并不会引起群嘲。
回来现代的“翻车”广告,翻车的定义变多,也包括反复循环的“洗脑”广告,像“找工作,上XXX”、“XXXX,想去哪拍就去哪拍”、“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XXX”等等“复读机”花式广告都快被举例泛滥了,她们无不在挑战着消费者的耐性。即使这是一个平权的时代,但消费受众的心理,挑战人性阴暗面的广告无不在提醒着这个消费市场永恒不跌的流量至上。很多“翻车”广告无论是有意无意,目的瞄准的也就是“曝光”和保持“热度”。
现代“翻车”广告歪曲的“信念”
没想到的是进入2023年第一个看到的是竟然是知名奢侈品牌的“真香”广告,虽然这则广告的真实性无从查证,但是这挑起了市场人对“翻车”广告的一轮敏感的“审判”,这些广告正在告诉我们这个市场并不完美。不过,现在的消费者健忘能力也不能低估,品牌们的“翻车”广告打的再狗血,只要品牌理念深入人心,品牌印象足够深刻,消费者都会愿意选择消费。
“翻车”广告需要统一品牌阵线才能发挥效果,否则就只能灾难结尾。来看奶茶品牌沪上阿姨,在去年12月联名了乙女游戏《光与夜之恋》,从官宣联名到翻车的时间不到三小时,期间“不知情”的店铺员工态度不友好地回复玩家和对游戏进行诋毁(如“寡妇诈骗游戏”、“掐死陆沉”),最后导致该联名“翻车”,引起消费者反感并被推上了舆论浪尖。
2022年还有奥迪抄袭广告、钟薛高“烧不化”雪糕、宝洁“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卫龙包装袋擦边球文案、椰树开启“辣眼睛”直播带货、膜法世家海豚皮仿生面膜广告等等博取眼球的广告营销活动。尤其是注意力逐渐被分散的社会,这些广告能够迅速带来讨论和争议,甚至比重金打造效果广告带来的影响力还要大,于是就产生了“不怕争议,就怕没人理”的广告营销“信念”。
品牌“翻车”要“出格”还是要“出圈”?
互联网的发展盛况,已让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极限放大,而“翻车”广告也在被快速传播,广告只要“出格”就会损害品牌形象,也对整个广告生态造成干扰,失去对广告的敬畏之心。因此贪图一时的热度或者不慎“翻车”,还是需要正向的“出圈”广告来补救的,虽然“出圈”也不容易。
制造“出圈”广告,就要摒弃“冒犯”任何一个群体,同时坚守广告的“底线”,用符合大众价值观的信息做广告,甚至是传达出能够引起社会社会思潮反思或延伸的信息,才能让受众感觉到品牌信任。像美团外卖2022年世界杯广告“点球”,就以谐音梗和不一样的视觉来表达足球与外卖的联系,这种符合大众审美和娱乐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广告出圈的理由。还有世界杯中蒙牛的“回忆杀”广告,串联了每一代观众与世界杯的关系,最后成为延伸了整个世界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