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正在经历又一场撕扯。
长期以来,投资者对于科大讯飞的看法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对其成长性的看好和对其真实盈利能力的不满。于是,“科大讯飞能否撑得起XXX亿元”成为了常见的话题。
这一次的撕扯也是延续。
春节期间chatGPT大火,写小作文、编代码,它都能干,它代表了未来AI无限的想象力,作为概念股,开年第一个交易日,科大讯飞收获一个涨停,“未来党”的逻辑得到了加强。
另一方面,开市前一天,科大讯飞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营业收入183.14-201.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10%,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7亿元到6.2亿元,同比下降60%—70%,相较于前三季度,利润下降幅度有所扩大“眼下党”也有了继续不看好的理由。
科大讯飞为什么能够多年保持高增长?这样的增长质量如何?2022年为什么增长戛然而止、利润直接腰斩?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01
多年高增长靠什么?
拉长时间来看,科大讯飞的成长性的确符合期待:2021年财报指出,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科大讯飞是过去10年来唯一连续10年营收年增长率超25%的上市公司。
在二级市场,科大讯飞也算得上白马。
2.png
(科大讯飞股价,前复权)
1998年,还在读博的刘庆峰率领中科大团队在语音合成评测中夺冠,并被专家组一致认定为初步达到实用化水平。
当时,最先进的语音技术完全被Nuance等国际巨头垄断,“中文语音技术要由中国人做到全世界最好。”第二年,刘庆峰成立了科大讯飞。
将中文语音产业化并不容易,2000年的秋冬时节,刚成立不久的科大讯飞财务情况已经见衰,甚至有人提出将公司解散。半场会议上,刘庆峰最后拍板:继续做语音,谁不乐意,直接走人。
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是它的语音识别技术。但这个技术门槛不算高,应用也比较广泛,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在Siri问世之后,IT巨头们都加快了对智能语音的探索步伐:比如2012年谷歌推出其智能语音助理Google now;2014年,微软推出其第一款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同年,亚马逊推出了智能音箱Echo。
在IT巨头雄厚的并购、研发、招揽人才实力面前,霸主Nuance的优势不断缩减。
在国内,除了一些小型AI企业,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做语音识别技术。
智能语音技术公司如何抵御IT巨头的冲击?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认为,智能语音企业对于技术的初始积累相对于IT巨头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无极4后续研发资源调动的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技术壁垒不能构成抵御IT巨头的核心壁垒。
这一份研报也给出了破局的药方:在B端业务上,应当优先选择场景化属性更高的行业,因为通用型赛道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数据入口和市场空间,IT巨头的入局概率也自然更高;在C端业务上,选择场景化程度更高的产品。
赛道上,科大讯飞没有选择手机、家居等赛道,而是在教育上深耕,进军的其他赛道也是数据场景化比较高,比如政法、智慧城市,避免比拼通用性数据积累的能力。
举个例子,科大讯飞的方言语音识别,其应用就更加场景化、差异化。
教育赛道里,科大讯飞走的路线较为成功:即先在G端获得认可,然后面向各大学校(B端)进行推广,积累细分行业的数据优势,再通过学校向C端进行业务拓展,如销售硬件类产品和服务。
以智慧教育为主,全面覆盖智慧城市、智能硬件、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慧服务等领域,构成了科大讯飞的“赛道”业务,再加上讯飞开放平台,即是“平台+赛道”的产业发展战略。
教育领域的先发优势、落地场景的不断拓展、差异化的技术方向,都是科大讯飞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也是其作为人工智能第一股,却没有像AI四小龙一样持续亏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