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清明节或许是近年来最有文艺范的一个清明。因为就在前几天,诞生于1300年前的诗圣杜甫突然忙起来而且火起来了: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时而耳配IPOD……好事的网友们戏称其“杜甫很忙”!关于这一现象,有人称是对文化的恶搞,有人说是对诗人的亵渎,有人说不过是一次炒作,也有人说是另类的缅怀……不管怎么说都有其道理。而对于传播研究领域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杜甫很忙”事件本身具有鲜明的编码解码特征,且传播效果可以说是红遍网络、一时无两。
; 教科书的难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高中二年级《语文》书中有这首杜甫著名的《登高》,诗文右侧配有一幅杜甫侧坐望天的半身画像。这幅画,正是网上多组“杜甫很忙”的源图。在涂鸦的杜甫画像里,杜甫简直“无所不能”,时而化身送水工、机枪男、骑自行车的人等;时而又变成各种动漫形象,海盗路飞、火影忍者、宠物小精灵……不仅形态各异,且喜感十足。据悉,教科书上被网友“发挥”的还不止杜甫,李白、辛弃疾及一些外国名人画像都曾被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拿来涂鸦。此次“杜甫很忙”事件更是引发了涂鸦的高潮,据传为了画杜甫,向来冷清的语文课本都卖到脱销了。国学的教科书不是因为文学而受重视,却是因为涂鸦而被热捧,这是语文课本编委们所始料未及的。但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素质教育严格来说是美术教育先行,对于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漫画涂鸦这种编码方式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开拓中国文化的新思维也是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的。
策划人的解构
在“杜甫很忙”狠狠地忙了一阵子之后,幕后推手终于被找到了。据3月29日的《金陵晚报》报道,“杜甫很忙”原来是一个公关团队的策划,策划者是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薛某。关于策划的初衷,薛说是为了帮一个博物馆做传播,想引起更多人对那家博物馆的关注,而对于博物馆的名称却绝口不提。从“关注”的数据来衡量,“杜甫很忙”的策划的确是达到了效果。但是博物馆能得到什么呢?即使不理会那些骂声和鄙视,我们也很难看到策划之后的正面效果。人们也不会冲着“杜甫很忙”的策划而跑到博物馆去。策划要求新颖,却不能靠作践文化名人而求得“别具一格”。网友说,其他国家如欧美,可以恶搞总统等政界人士,但没有恶搞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文化大师之类的荒唐事发生。对文化名人,尤其是对文化,无论如何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在舆论的批评面前,薛先生说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杜甫很忙”就是娱乐一下。恰恰这种娱乐性的解构,正是事件得以爆发的“火药桶”。“杜甫很忙”非常精准的找到了受众(非目标受众)解码的最佳方式——对诗圣画像的涂鸦,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受众投入解码和重新编码的进程之中,终于给整个事件带来推波助澜的巨大机遇。
博物馆的卖点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场以某博物馆主办,无极4薛某某公关团队承办,某某故里管理所协办,某博物馆官方微博全程报道的名为“杜甫很忙”的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某博物馆营销宣传部主任、某某故里管理所所长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并作精彩发言。主任说:某某草堂博物馆很不认可网友这种涂鸦杜甫的行为。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娱乐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所长说:我们尊重杜甫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敬仰杜甫文化。“希望网友不是恶意的,如果刻意丑化杜甫形象,他的家乡人是很生气的。此次事件对杜甫画像的恶搞,引起广大网友的不满,纷纷表示要抵制这种恶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方微博转发一组“杜甫很忙”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似乎对网友行为颇为不满。种种新闻通稿式的宣言,以及各种欲盖弥彰的表白,把各自的卖点巧妙托出。对大众舆论又爱又忌,对整个事件的背后操作欲说还羞,杜甫的“家”人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