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等理念取得广泛共识,非遗积极融入当下消费环境,期冀通过商业化、产业化手段促进非遗保护。在此过程中,广告作为“助推器”,帮助非遗创新升级,重回大众视野,实现产品向商品的重要一跃。由此,广告作为非遗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推动活态传承的真正实现。本文以 2006—2021 年广告长城奖和黄河奖获奖作品为样本,对广告中非遗的运用与传播情况进行了总览。通过对广告中非遗传播主体、类别使用偏好,及四种呈现形式的梳理,厘清了不同品牌在广告中使用非遗的目的及形式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品牌、广告、非遗三方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共生共赢的未来格局进行了展望。
| 关 键 词 | 广告 非遗传播 长城奖 黄河奖
| 中图分类号 | G209;F713.55
| 文献标识码 | A
0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广告不仅传递着商业信息,更见证着时代中潮流文化的更替与流动。2019 年以来,在国潮兴起的大背景下,不断涌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非遗主题广告。借助广告传播,非遗逐渐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并带动非遗消费热潮。从王者荣耀将非遗融入数字化角色,到花西子携苗银联名化妆品红遍海内外;从“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晚会的盛大举办,到抖音、快手、天猫打响“非遗购物节”的战役。非遗开始成为广告传播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一时间,广告中的“非遗热”开始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
与此同时,在研究层面,自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成为非遗保护问题的广泛共识以来,非遗开始积极融入消费市场,期冀通过商业化、产业化手段促进非遗保护。然而,非遗传播的困境,及生产与消费的错位成为阻碍非遗发展的现实困境。广告作为沟通供给与需求的桥梁,一方面帮助非遗明晰需求、创新升级,另一方面沟通产销、刺激需求,帮助非遗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重要一跃。因此,广告成为非遗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是推动活态传承实现的重要动力。
由此看出,明晰广告中的非遗传播情况于双方而言必要且重要。无极4通过对广告中使用非遗元素的筛选与梳理,期冀对广告中非遗的使用与传播情况进行总览,从中明晰广告中非遗传播的主体、目的与形式差异,从而分析如何更好地推动品牌、广告、非遗三方实现共赢。
1.2
文献回顾
以广告角度切入,与非遗相关联的研究数量极少,且多为个案研究。广告与具体非遗门类或项目的关联研究虽较为丰富,但仅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分散在广告传播研究中。这些研究仅关注具体传统文化元素本身在广告中的运用。例如,《商业广告对京剧文化符号的运用逻辑与创新之路——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商业广告为例》《民俗与广告》《传统文化元素在公益广告中的新路径》。而以“非遗”和“广告”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得到 303 篇文献。其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
首先,从具体非遗项目或非遗品牌入手,研究其营销传播策略。这类研究与实践关联性极强,主要聚焦于个案经验,着眼于非遗项目或品牌如何更好地营销推广。其次,广告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影响也受到关注。整体上,肯定了广告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权玺(2008)论述了广告对非遗保护做出的创新与推动,但同时也指出广告对非遗造成的扭曲。[1] 在广告类型方面,胡凡(2019)通过对国家形象广告中的研究分析,探讨非遗文化在其中发挥的价值。其肯定了非遗作为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但也强调要体现非遗文化的推陈出新。[2] 除此之外,非遗在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及其思考也备受关注。
由此看出,非遗与广告的关联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数量上研究较少,在成果上多为个案研究为主,还具有大量的研究空白。因此,本次研究将对广告中的非遗传播情况进行总览,对非遗与广告的关联问题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由此更加深入、清晰地探讨广告与非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