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旗下的上市公司长和(00001.HK)发布截至2022年12月13日全年业绩报。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长和在港口服务、基建、零售、电信、财务投资等多驾马车的协同拉动下,实现营收4572.29亿港元,同比增长2.7%,归母净利润366.80亿港元,同比增长9.5%。
不过其占营收比例最大的零售业务(主要包括屈臣氏)表现低迷,尤其是屈臣氏中国市场。
财报显示,2022年合计零售业务的收入、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及EBIT(息税前利润)分别为1696.45亿港元、143.9亿港元及110.4800亿港元,以港元计算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2%、11%及11%。
其中,中国保健品与美容产品实现营收175.59亿港元,同比下降23%,EBITDA与EBIT分别为10.90亿元与2.62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9%与85%。中国门店总数也从2021年的4179家减少至2022年的3836家。
屈臣氏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商,曾经承载了无数爱美少女的童年回忆。占地面积并不算太大的店铺里汇集了各种美妆护肤品牌,还有由内而外保养所用的健康保健类产品。可以说,屈臣氏是一个聚焦健康美丽的线下社区。
只是,如今的这个社区看起来早已不如往昔般繁华夺目。今天的推送,零售君将与大家一起追忆屈臣氏过去的繁荣,剖析当下的困局,也为品牌的未来支一支招。
2.jpg
3.gif
美妆集合店鼻祖
在财报中,长和的管理层将中国市场的低迷归因为持续防疫限制受到的重大影响,并表示随着2022年底放宽封城限制,2023年可能迎来强劲复苏。
之前的三年里,人们似乎已经很习惯将许多业务的进展不顺归咎于疫情。这当然不能说是一种推卸责任。但当所有人都面临同样的处境时,也意味着大家再度恢复到了一种人人平等的局面。
在疫情塑造的“新平等格局”下,对屈臣氏一定程度上反倒是有利的,原因就在于屈臣氏财大气粗、家底殷实。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化妆品零售总额跌破4000亿元,屈臣氏面临十年来的首次下滑。屈臣氏是疫情以来为数不多持续盈利的美妆零售商之一,但财报依然难掩疲态。
疫情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不能解释所有问题。
大家对屈臣氏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呢?
至少在零售君的心中,愿称之为美妆集合店鼻祖。犹记否,童年时期的我们并不知道有个品牌叫娇兰,却知道屈臣氏有一个牌子叫娇兰佳人。
在那个物资尚且算不上丰富、网络也并不发达的年代,别说是美妆集合了,人们想认全美妆的各个单品品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以说,很多人对护肤品和化妆品的认知,一定程度上来自屈臣氏。第一支洗面奶、第一瓶化妆水、第一片面膜……屈臣氏曾经承包了无数人的美妆启蒙。
屈臣氏过去在中国市场的风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历史的红利,但这一红利期在中国加入WTO后就开始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打入国内市场,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全球各地的大牌,屈臣氏的稀缺性变得荡然无存。
而最致命的还在后头,不少“猪猪女孩”突然发现,自己在屈臣氏买到的所谓名牌其实是扎堆的山寨产品。
例如屈臣氏销售的韩伊化妆品橄榄油系列,其包装与法国知名品牌欧舒丹高度相似;里美(Limi)系列则是韩国著名护肤品牌Skin Food的翻版。
这些外形包装“长得差不多”的护肤品牌很容易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而这样的山寨品牌却堂而皇之地在屈臣氏大行其道,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了“嫌弃”的种子。
在日新月异、PK护肤品科技含量的当下,如果还想以山寨碰瓷大牌的模式笼络人心,未免有些异想天开。
2019年起,美妆集合店的风潮开始席卷全国。据欧瑞咨询统计,2022年中国新式美妆集合店门店数量约700家,其中THE COLORIST(调色师)与WOW COLOUR合计门店数超过375家,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头部趋势。
4.jpg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以THE COLORIST(调色师)为例,其主要聚焦国际彩妆趋势,无极4以“大规模集合+快时尚速度”的迭代模式,为14~35岁人群提供精选产品和美学体验。
《未来迹Future Beaty》通过THE COLORIST(调色师)母公司KK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整理后发现,THE COLORIST(调色师)过去2年的单店月均EBITDA稳定在6万元左右,这也意味着其单店盈利能力已经堪比屈臣氏,甚至还有超越后者的势头。
这些新兴美妆集合店更贴合Z世代的需求:够酷炫、够新潮、够晒朋友圈。例如“话梅”就采用了亮眼的工业风装潢设计,场地比屈臣氏宽敞得多,非常适合打卡拍照。此外,更多的品牌集合使得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实现一站式试妆购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兴美妆集合店的崛起,标志着屈臣氏独领风骚时代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