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决策流程看,消费者选择消费产品的核心要素是品类。因此,长期以来,占据、创新品类成为许多企业运营市场的不二法宝。似乎占有了品类,品牌就可以占据制高点,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从营销理论上,上述观点并不错。但从当前市场实际情况看,由于中国消费层次多,无极4消费群多元化等诸多因素,消费者概念本身包含多义性。一部分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另一部分消费者,一个区域的产品,走出区域,就丧失了营销的有效性。小品类茶,正是这一事实的典型。
所谓小品类茶,
就是指相对于七大名茶等公众市场已经有准确认知的茶品类的总称。由于我国是产茶大国,这些小品类茶分布在全国各地,通常是一个县、地区或者几个地区的特有产品。这些产品,由于受益于区域特殊的气候环境,因此,自成特色,形成了如雾里青、天柱山银毫等分门别类众多的名号。
正所谓靠山吃山,因为这些小品类茶受益于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也往往在定位会贯以特产、地方名片等概念,品类文化也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联系,消费者也通常是当地的消费者。
从整体生存状态来看,因为这些小品类茶有深厚的地方积累,所以在区域内往往有较高知名度,但其中不少企业咨询方圆时反应,虽然其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但困惑在于一离开小地方,走上大市场,就变得无所适从,品类等过去锐利的概念等也瞬时失效。
对此,李明利本人认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品类茶因小品类得利,就必然因小品类失利。在李明利本人看来,要走向大市场,小品类茶关键是要脱下小品类外衣,从满足消费需求做起。
小品类茶 脱壳与作壳同等重要
小品类茶之所以成为小品类,是与中国茶市场的环境和本身形成的文化分不开的。
中国茶古已有之,而且形成了深厚的消费认知和消费习惯。龙井、铁观音、毛尖等经过数千年的历练,已经成为茶市场的主流品类,占据了消费者主要的消费认知。在这种消费习惯下,小品类只有精准定位区域小众,在一个区域市场中依据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的定位,才有可能生存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小品类茶作壳的根本原因是只有这样才有竞争优势,才能最大程度上占取区域消费者的消费心智,形成与大品类的对抗。
但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从目前来看,小品类茶要发展,要脱壳,一方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同样也是由茶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