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意越来越难做企业之间竞争呈白热化态势,企业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寻求发展千方百计的想尽各种办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只要在不违规不违纪不违法的框架下,一切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尝试。市场经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常规的说法有竞争就有进步和发展。事实上这个观点不完全成立,企业和企业之间人和人之间有竞争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战争这就是规律。在浮躁的时代人和人之间信任度几乎是没有,企业同行之间相互拆台有之相互攻击有之。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自我的一颗心,自私自利相互攻击自我保护意识前所未有。灵丹妙药有没有?高大上的方案方法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的根源出自哪里?
不在一个频道很难成事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善于表演,都善于自己我修饰和浮夸。就连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懂得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展现自己和炫耀自己,懂得将自己擅长的或者说美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这一些都是主动的。例如: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简历通常做的十分完美,把自己说的如何优秀。在面试的时候自然当仁不让,尽自己最大潜能在面试官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业务人员也是这样,干的本职工作是销售说的话自然也和销售密不可分。在客户面前夸自己企业和产品有多么多么的好,自己的产品能给客户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这一些无疑是增加自己竞争的筹码,都属于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三岁的孩子智商没问题给他说拿着钱去超市买酱油,他会毫不含糊的帮你把这件事情办好。当然,你只要赞扬他给他激励和鼓励。他会很高兴给你效劳,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自我展示的结果和出风头的炫耀。尤其,在同龄人之间当作自我炫耀的一种资本。说一千道一万放在企业管理中同样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永远在博弈,老板和管理者之间也在博弈。一个管理者站的位置决定了他的角色,和下属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无论管理者多么真诚和被管理者之间芥蒂还是存在的,老板和管理者同管理者于普通员工之间一样。老板的高度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的老板喜欢亲力亲为,有的老板喜欢天马行空。老板习惯于发号命令特点就是强硬,做事风格看起了雷厉风行实际有时候不接地气。老板喜欢幻想据媒体调侃患妄想症的人较多,有些老板喜欢数字数字越大也能吊起他的胃口和狂热。有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的诞生和毁灭其实罪魁祸首就是企业老板自己,他的所造所遇告诉自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于是,妄想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下属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必须按照自己思路去完成。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管理者的妄想症和被管理者相差太远很难达成共识。于是乎,最终的只有一个结果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在一个频道上弄得不欢而散。
主动和被动相差万里之遥
写文章的人最能理解稿子的好坏很难评定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有人对你的文章认可自然也有人对你的文章不认同。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你人再好也有人说你不好,你人再优秀也有人说你是纸上谈兵。其实原因只有两个,一是自己给自己评估过于高大自以为是天底下自己最优秀。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逻辑高大上理论都套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和企业家做报告和专访一样,他们自认为说多越多就越好,扯得越高就会飞的越远。其实这就是一个误区,真正关心你企业的无疑只有一种人那就是同行竞争对手,他们喜欢你的报告和专访你吹的越离谱他们越能从中窥探出某种秘密。不相关的读者充其量看看标题不会喜欢你东扯西扯的大道理。另外,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往往强加于别人。好比吹气球一定要有个度有的力气要均匀,力气力度不够气球很难成形力气过大气球就会爆破。气球成形的大小取决于气球本身内在的容量,而不是某个人的意志明明知道一个小小的气球你非得让他变成能载人飞行的热气球。岂不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自讨无趣。年轻人朝气蓬勃每个人都很阳光也都有个性,对于这个群体他们渴望自由民主公正。在家庭中父辈的教育方式完全和他们格格不入,说教式的管教只能令他们反感和叛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我们究竟存在着多少类似的案例,这一些看似合情合理的管理如同病毒一天天在腐蚀着企业健康的肌肤。疾病的形成也要有过程,当病毒一天天越积越多疾病的爆发也就越近。好比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道理,比喻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主动和被动是相反的一面,企业老板越发强势就会越发固执。尤其,当来自四面八方的赞歌汇聚在一起时企业老板往往标榜自己是成功的代言人是神人下凡。当我想做和被动的去做合情合理时,其实企业管理已经到了病入膏肓阶段。比如有一个企业老板特别喜欢巴顿将军信奉做事没有任何借口,让他的员工做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老板喜欢黄色他的员工也喜欢黄色,当某个员工说自己条件不具备不喜欢时老板就会龙颜大怒和公司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员工的宿命就会愕然而止,悲剧就会源源不断的在这个企业上演,人员走了一些又来了一些,来了一些又走了一些。从此永无宁日,谋划这个词用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形容试图找到解决办法。就是能安静下来理清思绪,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扯淡就是闲扯、胡说、犯贫、不相干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妄想症的管理者幻想自己的伟大创举演说着自己的伟大!
设想。一个是主动接受,一个是被动接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结果自然厚此薄彼不尽人意。曾经朋友圈里的一款“贩卖时间”的产品,花费5000元,在三天时间之内增粉四十余万,这或许是所有营销人所想要达成的“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吧!而其中的核心关键点,就是激发了产品的社交属性!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三大属性中,社交属性的作用被最大化的凸显出来。在过去,一款好产品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硬广告试图引爆知名度、突破认知的门槛值;但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新媒体的便利性,以具备社交属性的病毒性内容快速扩散,营销就具备了“以小搏大”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产品的社交属性
、策划一个有爆发力的营销活动呢?
我们以一个小案例作为导入说明:
在南方发生水灾期间,朋友圈疯传一张图片。内容是大水泛滥的时候,饿了么的员工依然划着汽艇为顾客送餐,这张“应景”的图片让许多的网友不禁对饿了么品牌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也对其产品所要传递的核心卖点有了更感性的认知。这就是一个激发“社交属性”的典型营销案例。
策划一场好的营销活动并非无迹可寻。
为此,我总结了激发社交属性的三个重要思考步骤,供大家学习与探讨。
一:如何激发出产品的社交属性?
1、明确功能关键词。
正如上例中,一个产品一定要非常明确其所要传递的核心功能属性,核心要解决的消费问题是什么。如饿了么想要传递“及时送餐”的核心卖点(解决就餐不方便的问题),那么当水灾事件发生的时候,团队就能够迅速地将事件与产品进行结合,制造出专属的、有病毒性的内容来。又如西铁城曾经做过一个从高空中扔手表的活动,他们想要传递的核心功能关键词就是“坚固”,而这个活动的策划与执行也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个传播意图。
可见,要打造社交属性、引发病毒宣传的基础,是明确核心功能属性,只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就成了哗众取宠、叫好不叫座。
2、明确场景关键词
消费场景是“人、物、场景”营销三元中的重要构成,找到产品与核心消费场景的营销契合点,才能有效激发社交属性。
滴滴做过一个“吸血加班楼”的病毒营销,让加班狗们来评选加班最频繁的办公楼,这引发了加班狗们的极大参与热情,都积极主动地为自己所在的办公楼投上宝贵的一票。滴滴打车的便利性、加班打车的消费场景被链接在了一起,从而为我们献上了一个经典的病毒营销案例。
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只是通过广告去宣传产品功能也不够,一定要基于消费场景去做营销,让消费者在场景中去体验产品、感受产品的差异化。
3、明确社交关键词
通过营销活动要带来什么样的话题讨论,要让消费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共鸣,这是需要事先设计和引导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H5,一打开就是手机里弹出的各种垃圾信息、账单、骚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真是被手机被微信给填满了,也感同身受我们真是一直在被动而悲剧地活着。H5的最后点出了主题: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的价值在哪、有没有一次机会?暂停、放弃、离线,触摸真实的幸福感!这是由东方卫视联合腾讯视频制作的《我们十五个》节目的推广,很棒不是?
社交属性一定是建立在许多用户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共性的基础上的;此外,我们相信,人是需要社交,同时也渴望社交的!正如“贩卖时间”的案例中,看到别人在卖自己的时间,而且写着一些诙谐幽默的技能时,自己也总是愿意参与其中(凑热闹),并向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展示一番的(刷刷存在感)。
那么,在明确了这三大属性及关键词之后,如何才能把他们链接起来,策划出有社交引爆力的营销活动呢?
二:如何策划出有社交属性的营销活动?
1、体系化思维:建立产品专属的营销思考矩阵
营销思考矩阵包含了对产品功能属性的描述、场景(消费及生活场景等环节)的描述、受众社交属性的跟踪等,并且将这个矩阵的内容尽可能的细化及不断更新,以确保不会遗漏掉任何一个潜在可引爆的营销场景。
这是日常营销工作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帮助我们保持营销的敏感度。
2、要有战略的高度:打造标志性活动
品牌思维的本质是品类思维,一个品牌只有对应一个专属的品类才算成功。
同样的道理,一个优秀的品牌也需要对应着一个特有的、标志性的营销推广层面的“联想”,如勇闯天涯活动之于雪花勇闯天涯产品、双11之于天猫等。并不一定是说这个“联想”(或活动)所直接带来的销售及获客等,而是其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社交属性的认知,及其所带来的品牌信任感。
所以,在营销策划中同样要有“占位”的思维,一个标志性的活动对品牌的长期发展很重要。
3、深入生活场景中找亮点:不只是消费场景
深入到目标消费群的生活场景中去,在这些场景中与他们进行沟通,无极4把产品植入进去,就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正如一款婚恋产品,沟通的场景不能只是基于狭窄的消费场景本身,更应当触及到这部分人群的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有许多可挖掘的沟通场景),才能够真正打动他们。
4、让活动具备可玩性:游戏化思维
除了PBL之外,我们重点强调的是游戏化的思维方式。正如开篇案例中,活动的设计必须让你的观众(朋友圈好友)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不只是点赞评论),参与的基础是“跟我有关(我也想要)、好玩(我的朋友也会觉得好玩)、会引发关注(且不会带来负面认知评论等)”。
所以,设计活动要带着设计游戏的思维,把你和你的受众都设身处地的考虑进来,只有大家愿意玩起来,这个营销才有成功引爆的可能。
深入场景,引爆社交属性
渠道常常在变,但内容永远为王。好的内容一定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的。
我们强调的营销对于社交属性的追求,则是满足了消费者“融入群体、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人性使然),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一把利器。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对实效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林友清认为,我们只要把握了“功能→场景→社交”这三大思考步骤,并且能够深入到生活场景中,以游戏化的思维去设计营销活动,那么,相信“激发社交属性”、“四两拨千斤”的营销并非只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