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玩笑:下一篇写为啥在地铁电梯砸广告的最后大多死光了?
有投资人说:哈哈,笑屎。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真的不是黑OXO,
郑重承诺:永远不写黑稿!
这个观点其实几年前就有了,
每看到A轮融资几千万的企业在地铁电梯打广告,
心里总是默默叹息:又一个离死不远了!
其实后来大多死了或者转型或者苟延残喘。
印象特别深的是去年在电梯打广告的99元办健身通卡的小*快跑,
遭到健身场馆老板集体抵制后转型2B方向。
前几个月看到江南春在一次内部分享的文章,里面提到:
品牌一旦找到正确的定位就该抓住时间窗口期饱和攻击,
而不应该,在跨越一条大沟时先尝试跨过一半,再尝试跨过另一半。
对于增加广告预算,管理层不应该问,投资收益如何;
应该问,我们应该投资多少以确保胜利。
江总讲的很精辟,也很形象。
我替江总分析下为啥大多数企业其实只跨过了一无极4条大沟的一半就死了。
1
本来你计划的是跨过一条大沟的弹药,
当跨过一半时发现计划中的另一半弹药没了。
为啥另一半弹药没有了呢?
对于在地铁电梯投放的A轮、B轮企业,一般融资规模只是几千万到几亿。
而地铁电梯的投放不是简单几百万1、2千万玩的事。
少则数千万,多则几亿,
否则不可能达到饱和攻击。
除非你选择性的在竞争对手或者投资人的公司附近电梯地铁投放,
这种恐吓性或者提醒性的投放行为都是装逼,
千万别装逼,装逼遭雷劈。
投放时很多企业想的可能是投放后数据能快速增长,
然后能快速拿到下一轮大钱,弹药自然来了。
我不否认数据确实能快速增长,
但有时候市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特别是投融资市场还有系统性风险,
一旦盛夏转向寒冬,投资人出手的概率以及出手的快慢,
要比想象的低很多。
当你发现弹药跟不上时,别说继续投放。
你首先做的一定是裁人,降低运营成本,确保活下去。
裁人的结果一般都是数据下滑,
投资人更不敢接盘,
恶性循环,离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