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华为曾经的技术大牛天之骄子李一男杀入电动车市场,创办小牛,意图用情怀黑科技对电动车行业发起攻击 ,作为互联网
跨界案例,引来不少目光争议不断。
如今已经快2年了,市场反应好像没有那么耀眼璀璨,当然,据新闻后来李因股市内幕交易罪入狱,但小牛的今天与此关系不大,其根本
2年前已埋下了伏笔。
在本人看来,电动车
作为中短途交通工具,作为中低层收入群体(主要是低层)的出行工具,其廉价认知是挑战,任何试图拔高价格的市场定位都将面临极大的翻船风险。
通过价格反映,小牛将目标群体锁定在大中城市有消费能力的青年白领,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其电动车在续航能力、造型外观、发售渠道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创新改变,成绩可圈可点,但这些是消费者真正关注最为在乎的因素吗?恐怕不然。
无论是低收入阶层的民工小职员 ,无极4还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城市白领私营业主,选购电动车最为关注的恐怕仍然是“合理 ”价格下的性价比,能够满足出行硬需求且实惠才是王道。电动车作为传统品牌商耕耘多年科技含量认知不那么高的产品,已经没有那么多技术层面的溢价空间,纵使灌满情怀,也难以撼动大众对价格的敏感性。所以小牛把主流价位3000的电动车拉升至150%的空间,携一堆创新利好也难以改变既有认知关键,这一点上,小牛真不如小米进入手机市场的反向策略。
总而言之,小牛以自以为是的功能技术提升,裹扎互联网时尚元素情怀定位,试图冲破价格屏障,会不会落得个“锤子第二 ”,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硬是要以这个价位锁定这么一群人,在本人看来,除了打功能技术情怀牌外,更重要的点应该放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塑造上,以此形成鲜明的品牌差异,小牛卖的不是传统低层次粗暴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属于青年人的生活态度方式,上升到这个层面,或许尚有好戏。
除此之外,索性更加极端的把人群定位于高端消费群体瞄准小众,将价格拉升至更高的上万空间,或许可能掀起大浪,当然越往上面走,其产品物理价值占比越小,其心智认知价值占比越大,对营销资源的挑战要求也更高。
在本人看来,就小牛引发的电动车营销定位战而言:
卖给低收入群体,卖的是强大功能下的优越性价比,要耐用好用而且实惠,经得起天天磨蹭。比如小米初入市策略。
卖给中收入群体,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一周用几次就够了。比如江小白文青路线。
卖给高收入群体,卖的是一种身份区隔,一种暴殄天物,不是买来开的是放入库存偶尔摆弄的,一个月用一次就够了。比如各奢饰品营销。